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非遗教育”为何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时间:04-29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21

“非遗教育”为何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在哈佛中国教育论坛自2010年成立14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将首度登场,成为CES跨越中美的第一场“非遗教育”主题论坛。非遗教育在世界和国家层面都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不论是为了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非遗纳入教育,以活态遗产文化多样性丰富的教育资源,还是我国2021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都彰显将着非遗融入教育的重要性。本届非遗教育分论坛邀请到了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副教授陈均,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樊继健,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党委副书记王东敏,中国工艺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社服部主任李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赵若竹,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教授高丙中等六位在非遗教育领域有着实践经验和丰富理论基础的嘉宾与我们分享他们眼中非遗教育的现在和未来,共同勾勒与畅想新时代中国的非遗教育蓝图。非遗教育论坛的主创分别为博士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方向,北京大学国际交流引进博士后徐玉隽,以及广陵派古琴非遗传承人,伯克利中国音乐产业协会联合主席兼执行总监钱佳盈,并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管理系教授,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访问学者杨红博士担任专职顾问。论坛分为两大板块,嘉宾主题演讲和圆桌论坛。演讲板块中,嘉宾们围绕“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的合力”“多界别与多主体的合作”两大核心议题进行了四组主题的讲演,分别为艺术类非遗教育实践分享、武术类非遗教育实践分享、博物馆非遗教育实践分享、非遗教育研究分享。首先是陈均老师为大家揭秘非遗昆曲在高校课堂内外的探索和可能性。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陈均老师从昆曲概念的历史变化、“非遗”概念对昆曲观念的影响、昆曲校园教育的勃兴、作为“非遗”教育的昆曲校园教育的特点等阐述了昆曲校园教育给“非遗”教育的多元启发。非遗古琴广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樊继健老师从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出发,讲述了其现状发展和普及传承,认为古琴复兴之路正席卷而来。樊继健老师重点介绍了广陵古琴琴馆在古琴雅集传播和公益传播两种民间化育的非遗传承与传播实践,并呼吁在非遗古琴的路上“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上图分别为北大昆曲课堂和非遗馆青少年昆曲课堂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东敏老师为我们分享她关于非遗太极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从太极拳作为柔和了中国传统儒、道哲学等观点出发,介绍了这种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的中国传统拳术,并从北大太极、课程设计、课程特色、课程效果等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了非遗太极在高校的化育空间。中国工艺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社服部主任李妍和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赵若竹分别为大家带来了“博物馆里的青少年非遗教育”以及“高校与博物馆融合育人实践”探索。李妍老师所分享的非遗馆中“可做/可感/可观/可学/可讲”的青少年非遗教育体系带来了多元的博物馆非遗教育思路:用巧手感受造化之妙,创造生活之美;用直播(音画)触达乡村,打开感受非遗的一扇窗;让孩子们在活态展演中遇见非遗,从课本出发到课里有戏;用稚嫩的童音讲述古老的非遗故事。赵若竹老师从三个实践教学案例出发探讨高校与博物馆融合育人内涵、方法与展望,提以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将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主题活动与高校专业课对接,深化学科文化内涵,拓展教学空间,以传媒优势助力非遗传承和博物馆宣传。让莘莘学子,与中华非遗瑰宝跨越时光相遇。北京师范大学的高丙中教授分享了“非遗教育的类别与目标”,指出非遗与教育经历了从各行其道到如今两条路径的交汇与融合。高老师从非遗的非正式与正式的教育、传承与传播多元角度分享了非正式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成人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实践类别,并强调了对高等学校人才进行新定义的重要性,指出非遗与教育合流,社会文化在公共生活中的地位被重置,教育在课程、教员、教室的构成上被重构,能使得中国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生活教育相结合,从而迸发新的活力。嘉宾们生动形象而又深入浅出的教育实践和研究观点分享让观众们一点点理解非遗如何通过正式与非正式教育双重途径实现其化育价值,走进芸芸生活;以及如何通过跨界合作实现非遗教育在非遗实践与人才培养方面的融合与创新。在第二板块圆桌讨论中,嘉宾和论坛顾问进一步聚焦于探讨了“传承实践与创新发展的并重”的核心议题,嘉宾们各抒己见,认为不论是在非遗昆曲、古琴、太极这些非遗项目的教育中,还是非遗博物馆实践,都充满了无限可能。高丙中教授总结指出,非遗教育这个新概念是一个本不可能的组合。非遗所代表的民间生活文化与作为国家正式制度的学校教育长期都是分道而行的,民间文化现在借助非遗代表作这个优秀样本进入国家设置的公共空间,各类学校才能够在全国范围利用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由此产生了“非遗教育”的创新实践。非遗教育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最有效的学校传承方式,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与生活文化贯通的途径。非遗教育的广泛实践,给教育创新、社会创新和文化传承都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最后论坛顾问杨红老师做了总结发言,她指出,此次非遗教育论坛作为一次国际盛会,邀请各界非遗教育实践及研究领域的名家共商非遗,是响应了时代的召唤,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杨红老师还呼吁各界非遗传承人和学校教育从业者共同努力,继续探索非遗教育的创新实践,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教育多重渠道来传承和保护非遗。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